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上什么课?培养什么样的人?
时间:2023-10-09 11:12:39 来源: 作者:

  本期导读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与优化——基于全国50份培养方案的分析》,统计分析了全国高校50份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类课程设置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包括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历史、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会学五个本科专业。

  邵彦涛(1986—)华中师范大学马院副院长、副教授

  王寓凡(1993—)华中师范大学马院讲师

  《中国大学教学》北大核心、CSSCI扩展版2023(05):53-60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与优化

  ——基于全国50份培养方案的分析

  邵彦涛 王寓凡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为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统计分析了全国高校50份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类课程设置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亟须将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抓手,通过深入调整课程设置来进一步规范专业建设、厘清专业边界和强化专业特色。既要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属性,以专业类基础课程为依托讲好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培养真“懂道理”的人;又要立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性,以专业类必修课程和专业类选修课程为依托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培养会“讲道理”的人。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基金资助: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第八批)(21ZD205);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华中师范大学)专项课题资助项目(ZZYR202205); 华中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1921)

  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发展迈上新台阶,除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外,不少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还承担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任务,并开设相应的本科专业。从历史基础来看,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本科专业大多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主。但是自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建立以及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设立以来,许多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都设置了多个专业。在多专业背景下,如何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边界和特色,实现与其他专业的协同发展,是当前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建设背景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3年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包括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历史、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工会学五个本科专业。截至2023年4月,通过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阳光高考”专业数据库查询,并经各高校网站进行核实和补充,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历史、工会学本科专业点分别增加到57个、305个、2个、9个和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点总数达到374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是2017年以来新设立的专业,多数有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校以及实力较强的学校也纷纷开设,发展势头可谓方兴未艾。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中共党史党建学”以一级学科列入《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诞生以后,必然要求扩大本科生的培养规模,并在全国高校增设中国共产党历史本科专业点。2022年新增的工会学专业,未来也会有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陆续开办。就目前形势来看,多数院校仍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依托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等专业,在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建设条件等多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存在共建共享、协同发展。

  如果说之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本科专业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如今则逐渐进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历史、工会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并行发展的多专业时代。之所以说是多专业时代,是因为在此之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唯一一个能够接续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二级学科。也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很大程度上肩负着为其他5个二级学科输送本科人才的职责,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注重将本专业与其他五个二级学科方向进行明确的区分,反而比较注重借助他们的知识体系为专业服务。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中国共产党历史专业增设之后,许多马克思主义学院同时开设两个甚至多个本科专业,这就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形成了直接的“竞争”关系。即便是对于目前只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高校而言,由于全国其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的开设,也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在多专业并行发展的形势下,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建设时间较早、规模最大、规范度最高的本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巩固和强化专业特色,进而以自身的发展来带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的整体发展?这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同时发力。其中,课程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抓手,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关键环节。为深入分析多专业发展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依托“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联席会议”这一平台,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席会议秘书处、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组织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调研活动,收集整理了48所高校的50份培养方案①,以期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共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教育部2018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为高校依标准办学提供了依据。根据“国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课程的分类,可将课程类型划分为通识类课程(含通识类必修课程和通识类选修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含专业类基础课程、专业类必修课程、专业类选修课程)、实践类课程(含创新创业、第二课堂、个性化教育模块等)等。若再加上师范专业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含教师教育类必修课程和教师教育类选修课程),可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划分为5个大类10个模块。因通识教育类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实践和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一般根据所在学校要求开设,差异性不大,且与专业属性的关联度不高,因此这里仅分析专业类课程开设情况。

  1.专业类课程设置的整体情况

  专业类课程包括专业类基础课程、专业类必修课程和专业类选修课程三个模块。本次研究的50份样本,有43份按照这一标准进行模块划分。其余7份培养方案或只将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个板块,或沿用既往的学科基础课、学科平台课以及大类平台课等命名。

  各培养方案之间开课数量差别较大。专业选修课标准差最大,达到10.401,专业选修课开课数的平均值为22,个别高校开设了最多62门选修课、最少只有8门选修课。专业类基础课程和专业类必修课程的标准差分别是6.667、6.503。专业类基础课程开课数的平均值为11,个别高校最多开设了31门课程;专业类必修课程的平均值为13,个别高校最多开设了34门课程。

  将50份培养方案中课程内容一致而课程名称相异的课程合并为同一课程,共得到656门课程。总体来看,课程开课率差异普遍较大。专业类课程没有出现100%开课的情况,即便是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属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类课程,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其开课率也仅在80%上下。总开课率在90%以上的课程,有政治学、法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导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社会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论文写作、教育学13门课程。其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必修课程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导读、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4门课程。从标准差和开课率可以看出,各高校对于何谓专业类基础课程、专业类必修课程、专业类选修课程,以及如何设置专业类基础课程、专业类必修课程、专业类选修课程,尚缺乏较为集中的共识。

  2.专业类基础课程和专业类必修课程

  依据“国标”,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类基础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政治学、法学、社会学、逻辑学10门课,其实际开课率分别是94%、80%、84%、38%、34%、86%、92%、92%、84%、80%,平均开课率为76%。专业类必修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导读、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7门课,其实际开课率分别是:90%、90%、78%、82%、82%、82%、92%,平均开课率为85%,比专业类基础课程稍高,但与“国标”要求仍有不小差距。

  专业类基础课程和专业类必修课程都属于必修课程。许多院校并未严格按照“国标”要求进行课程设置,没有明确区分专业类基础课程和专业类必修课程,专业类基础课程和专业类必修课程存在交错设置的普遍现象。如“国标”规定,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为思政专业的专业类基础课程,但仅有54%的院校将其设置为专业类基础课,32%的院校将其设置为专业类必修课,还有8%的院校将其设置为专业类选修课。“国标”专业类必修课程中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方案专业类基础课中的开课率为12%,专业类必修课开课率为72%,专业类选修课开课率为8%。为了统计方便,这里将专业类基础课程和专业类必修课程合称为专业必修课。

  以专业必修课的整体来看,17门课程的开课率大多在80%上下,说明一些高校在执行“国标”时尚有不足,规范性有待提高。同时也意味着,一些高校将必修课纳入选修课来开设,主要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逻辑学、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另有一些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方法论两门课合并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一门课来开设,授课内容和时间有所压缩。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必修开课率为90%。说明多数院校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的落实较有成效。

  上述课程在培养方案不同类别中的开课率情况,见表1和表2。

  专业必修课程开课数量中位数12,最大值34,最小值5,平均值13。除“国标”要求的17门专业必修课之外,开课率在20%以上的课程还有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44%)、中国哲学史(28%)、西方哲学史(28%)、西方政治思想史(26%)、专业导论(26%)、党的建设(2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20%)、教育学(20%)等课程。这些课程分属于政治学、哲学、教育学、中共党史党建学等学科,被认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有重要支撑作用的重要课程。

  总体来看,专业必修课的设置较为随意和混乱。对专业必修课中仅出现一次的课程进行统计,共有66门。部分必修课程无法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特性,如社会活动设计与指导、咨询心理学、中国现代文学史、艺术概论、书法、公共关系学、比较政治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外国政治制度等。将“国标”规定的专业必修课转换为专业类选修课程,也必然会削弱专业必修课的深度。这说明部分院校对必修课程之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属性的意义认知尚有不足。

  

  3.专业类选修课程

  研究型、应用型、拓展型的专业类选修课程,为学生扩展专业能力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此类课程开课数量的平均值为22,中位数21,众数22,最大值62,最小值8。50份培养方案中专业类选修课程的总开课数量达到363门,并具有非常显著的多学科特征。按照学科来分类,其组成结构如下:马克思主义理论(15%)、思想政治教育(10%)、政治学(12%)、社会学(7%)、管理学(6%)、哲学(6%)、教师教育(5%)、法学(4%)、教育学(4%)、文学(4%)、经济学(4%)、中共党史党建学(4%)、新闻传播学(2%)、心理学(1%)、历史学(1%)和院校特色选修课(6%)、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类(6%)、交叉学科(2%)等。这说明各高校普遍重视“相关基础知识”的培养,普遍重视通过开设多学科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比例仅有25%,说明各高校在专业类选修课对深化专业知识的作用上认识有所不足,进而使专业类选修课程的专业性不突出。

  专业类选修课程的组成结构还表明,各高校在此类课程设置上一致性偏低、异质性较大。在363门课程中,开课频次为1的课程有211门,占比达到58%。而开课率在50%以上的课程只有中国哲学史、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哲学史3门。开课率在20%以上的选修课程一共21门。有11门是“国标”规定的专业类选修课之外的课程,包括:美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英语、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宪法、公共关系学、现代西方哲学、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青年学、行政管理学等。其中,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学对应人才培养的工作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现代西方哲学、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属于四个专业的专业类课程之间的交叉选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英语、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美学、青年学,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深化拓展的体现。这11门课可以作为各高校增设专业类选修课程的备选参考。

  此外,专业类选修课程有许多彰显院校办学定位和区域文化特色的课程。在彰显院校办学定位方面,合肥工业大学开设企业文化、企业伦理、企业认知等专业选修课程;河海大学开设水文化导论专业选修课程。在体现区域文化特色方面,部分院校开设区域文化、地方省情的专业选修课程。这类课程丰富多样,如吉林大学开设的东北抗联史,怀化学院开设的湖南人民革命史,内蒙古师范大学开设的民族区域自治法,青海师范大学开设的“两弹一星”精神,山西师范大学开设的尧文化与社会治理,西北师范大学开设的“丝路观察”政治学经典读书会,河北师范大学开设的西柏坡精神研究,赣南师范大学开设的中央苏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郑州大学开设的河南红色精神符号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开设的福建红色文化革命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开设的云南历史与民族文化专题等。

  4.课程设置上的新趋势

  (1)原著导读类课程受到重视。原著导读类课程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养的重要环节,原著导读课程学分比重的增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体现。各高校注重开设经典著作阅读课程,以经典原著为源头活水,引导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以提升思政专业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文化修养。除作为专业类必修课程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导读外,各高校因地制宜开设了多种多样的原著导读课程,总课程数达到26门。其中开设频次较高的课程有《资本论》导读(6次)和思想政治教育原著导读(3次)。开设门数最多的是东北师范大学,在专业类选修课程中开设9门原著导读课程。南开大学在专业类必修课程中开设了5门原著导读课程,占专业类必修课程学分总数的18%。大部分院校开设了1~2门原著导读课程。

  (2)传统文化类课程异军突起。“国标”中并未规定有传统文化类课程,但是各高校不约而同地开设了此类课程,这既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体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上的一个创新。在50份培养方案中,有42份在不同课程类别中开设了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占比84%。课程名称有较大差异,其中使用最多的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26次)、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6次)、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4次)、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4次)、中华文化经典导读(4次)等。有5所院校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个别高校开设了最多7门传统文化类课程。

  (3)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类课程开始涌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也是信息技术健康发展的需要,是信息技术时代发展的产物,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创新性[1]。在信息技术深刻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时空的情况下,加快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类课程的开设,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时俱进的体现,是大势所趋,亦是时之必然。部分高校紧跟这一潮流,开设了诸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与青年文化、新媒体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科技时代与人的生活、信息化教学、现代传媒技术、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虚拟仿真实验等新兴课程。

  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建议

  多专业的并行开设、协同发展,是新时代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趋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中建设时间较早、规模最大、规范度最高的本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应以此为契机,将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抓手,进一步厘清专业边界、强化专业特色,通过本专业的内涵式发展来带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的整体发展。其中,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抓手,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课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直接关系到学生后继能力结构的形成与全面素质的提升。”[2]从课程设置上来说,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一方面要强化专业类基础课程,明确五个本科专业之间的共享课程,通过开足开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强化自身的学科属性;另一方面,要加强专业类必修课程和专业类选修课程建设,以课程设置为“城墙”建立起自身的专业疆界,既在不断深化自身专业性中达到与其他四个专业相区分的目的,也是在与其他四个专业拉开适当距离的过程中,确立自身的边界和特色。

  1.完善专业类基础课程设置,明确五个本科专业的共享课程

  (1)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以后,思想政治教育从原来从属于政治学的三级学科,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学科设置前移。从政治学中分出之后,思想政治专业需进一步强化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学科色彩。为此,一些政治学课程就陆续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删除,新增了更多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但当前仍有部分高校必修课中政治学类课程开设比例过高,所开设政治学类课程包括: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公共行政学概论、国际关系史、国际政治学概论、中国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学、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等。有10个院校专业必修课中政治学类课程超过3门,个别高校达到7门,政治学类课程设置过多,不免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属性。

  (2)多专业发展背景下的新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必然要新增一些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属性的课程。张耀灿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看家本领,要在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的基础上钻研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3]专业类基础课程是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学科平台课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其他四个专业共享的课程。在多专业发展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应明确划分专业类基础课程模块。结构清晰的专业类基础课程模块,一来可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的学科属性,二来可以借此在课程设置上厘清与其他四个本科专业的关系。将与其他四个本科专业重合的课程放在专业类基础课程模块中,依据“国标”要求,开足开好;将不同的课程,也即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属性的课程放置于专业类必修课程中,进而用一种结构化的课程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立起明确的边界意识。

  (3)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除“国标”规定以外,可以参照本次调研中统计的开课率在10%以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重点考虑增设如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西方政治思想史、文化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外马克思主义等。

  2.强化专业类必修课程,明确专业边界和专业特色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设立之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唯一一个能够接续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二级学科,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注重将思政专业与其他五个二级学科方向进行明确区分,反而比较注重借助他们的课程体系来满足思政专业“宽口径”的培养要求。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设立和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建立之后,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强化自身专业边界和特色。

  (1)擦亮特色。专业类必修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属性上区别于其他四个本科专业的专属性课程,也是确立和强化自身专业边界和特色的重要课程。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属性来说,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相关基础知识作为学养支撑。从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属性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类课程是思政本科专业区别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其他四个本科专业的基础性课程,也是思政本科专业的特色所在。因此,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类课程,即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原理、内容、历史和方法作为思政本科专业系统知识的主体,按照“国标”要求,开足开好。

  (2)明晰边界。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边界,需精简专业类必修课程,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在数量方面,各高校可参照本次统计的中位数12门,酌情增减。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移至专业类基础课程模块。将不能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性的课程,如政治学以及其他多学科课程,放置于专业类选修课模块中供学生选修。

  (3)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除“国标”规定以外,可以参照本次调研中统计的开课率在10%以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重点考虑增设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中国政治思想史、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这些课程大多来自“国标”规定的专业类选修课程。将专业类选修课程升格为专业类必修课程,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

  3.精选专业类选修课程,处理好“专”与“宽”的关系

  按照“国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要培养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以及相关基础知识的专业人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相关基础知识,大致分别对应专业类基础课程、专业类必修课程和专业类选修课程三个模块。三个模块的知识结构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简单来说,专业类基础课程、专业类必修课程与专业类选修课程的关系,就是“专”与“宽”的关系问题。

  (1)强化知识面能力。专业类选修课开课数量数据值标准差最大,反映最大值与最小值差距的极差也最大,说明其数据的离散程度最高。一方面,相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厚基础特征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不是一个孤立系统的知识体系,而是需要与其他专业发生广泛联系的知识体系,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是自身的重要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要求以丰富的人学知识基础作为学养支撑,因此就要打破专业边界,集聚多学科知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特性,就是广纳百家、博采众长,知识面要广、思想性要深。因此,进一步强化多学科知识学习,需多开设范围广泛的选修类课程。由是观之,专业选修课的设置确实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弹性选择空间,并且会因院校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学术专长、办学特色等而呈现出多样性特点。但另一方面,部分选修课若与本专业的联系度不紧密,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度不明显,则会使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涣散。

  (2)拓宽专业视野。设置专业类选修课程应避免繁芜杂乱,既要彰显特色,又要科学合理。在数量方面,可参照本次统计的中位数22门,酌情增减。在课程设置上,既要重视“相关基础知识”的培养,开设多学科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提升技能;又要注重开设专业类选修课程来对必修课内容进行拓展,以深化专业知识体系。要努力扭转专业类选修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和偏离专业领域的现象,注重发挥选修课程在深化、强化专业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3)在具体课程设置上,根据目前的新趋势,可以考虑增设原著导读类课程、传统文化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英语或双语课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类课程,不断增强课程的丰富性,挖掘课程内容的深度,以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创新发展的需要。

  四、结语

  自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建立以及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设立以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从之前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主,逐渐进入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会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五个专业并行发展的多专业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建设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亟须将课程作为人才培养最为根本的抓手,通过深入调整课程设置来严格规范专业建设,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边界和特色。各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既要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属性,讲好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培养真“懂道理”的人;又要立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素养,培养会“讲道理”的人。要将真“懂道理”和会“讲道理”结合起来,进一步擦亮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特色,培养真“懂道理”又会“讲道理”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使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更好地服务于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沈壮海,史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229(01):15-21.

  [2]张大良.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8,340(12):10-12,23.

  [3]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创建30年的回顾和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4(01):31.

  来源:中国大学教学

  转载:思政课大学

  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章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来源标注错误、侵权等问题,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Baidu
sogou